現(xiàn)在擔(dān)任樂安居董事長的張慶杰,屬上世紀(jì)80年代到深圳白手起家的一代。18年過去了,張慶杰剛來深圳棲居的小山坡上,早已是高樓林立,他也從當(dāng)年的農(nóng)村窮漢子,變成了坐擁億萬身家的闊老板。當(dāng)年他的“座駕”——一輛全身叮當(dāng)響的舊單車,也鳥槍換炮,變成了最新款的寶馬七系列。
盡管如此,提起當(dāng)年那輛舊單車,張慶杰依然記憶深刻。故事就從那輛舊單車說起吧。
白手起家:騎單車賣香蕉本錢七百
1968年,張慶杰出生在潮陽縣港頭村。“那是一個連稀飯都吃不飽的地方,人均不到四分地。”作為家中的老大,張慶杰剛讀完小學(xué)就輟學(xué)賣水果幫補家用。1987年春節(jié),聽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說,深圳的錢比較好賺,于是不到20歲的張慶杰告別家人,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。
“來深圳的路上,我和同伴約定,等賺到五萬塊錢,就回去蓋房子!因為在我的家鄉(xiāng),蓋一棟房子大概要三、四萬。”就這樣,抱著蓋一棟房子的“遠(yuǎn)大”理想,張慶杰和同伴在現(xiàn)在深圳書城所在的小山坡上,租了以前部隊廢棄的一間水泥瓦房。
初來乍到的張慶杰,手中僅有的就是一輛舊單車和賣水果賺來的700元錢,此外一無所有。
不得已,張慶杰在深圳干回了老本行——賣水果。來深的第二天凌晨5點,他踩了3個小時的單車,到南頭拿香蕉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賣。“每一趟我都載100斤至200斤的香蕉,不過,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藥泡熟的,等不了兩天就會壞掉。最初由于不懂行情,幾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賣不完爛掉了,自己又吃不了,扔掉又心疼。”回憶剛來深圳的困難日子,張慶杰記憶猶新。
一個月下來,賣水果的收入平均一天只有幾元錢,剛夠交房租,連糊口都成問題。一個多月后,轉(zhuǎn)機在聊天中出現(xiàn)了。在賣水果之余,張慶杰時常和周圍的潮州老鄉(xiāng)聊天,但他不是閑聊,而是希望能夠從中找個賺錢的門道。有一次,一位老鄉(xiāng)無意中說起深圳有很多當(dāng)?shù)卮迕竦较愀鄯N菜,每天都會捎回一些味精、無花果等時髦商品,在深圳很好賣,利潤也不錯。
張慶杰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。于是,他那部舊單車上馱的貨品,由香蕉換成了各種時髦的港貨。“每天,我一大早就出門,到村子里挨家挨戶收購無花果、襪子、阿婆衫、西褲這些商品,然后又趕緊騎到人民橋的小商品市場去賣。”
資金難題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(xiàn)了。由于向村民收購時必須付現(xiàn)金,而且還必須用港幣,張慶杰手中本錢少得可憐,每次現(xiàn)金換回的貨,不到一個小時就賣完了。于是,每天早晨天還沒亮,張慶杰就在口袋里揣上頭天換來的港幣,趕到村里向村民收購貨品,然后又騎上那輛舊單車,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把這批貨賣出去,隨后又把剛剛賺來的現(xiàn)金換成港幣,再到村里向村民收購。
“那時一天起碼要來回跑二三十趟。1987年底,我終于賺到了來深圳的第一桶金——1.6萬元。”回憶起第一桶金的艱辛,張慶杰感慨之余,也有幾許自豪。
艱難淘金:檔口不足半平方米
從村里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,這是張慶杰剛來深圳創(chuàng)業(yè)時每天的固定路線。不過,成了萬元戶的張慶杰,沒有把錢拿回去蓋房子,而是投入一項新的事業(yè)——擺地攤。
張慶杰說:“在人民橋小商品市場混熟之后,我發(fā)現(xiàn)那里最好賣的是服裝。自己收購港貨天天來回跑,還不如在市場內(nèi)租一個地攤賺的錢多。”在一家經(jīng)營手表的商店,張慶杰和店主軟磨硬泡了一個星期,店主終于答應(yīng)以400元/月的價格,租一塊地方給他。
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檔口?“我的第一個檔口大小不足半平方米,剛夠擺一個裝河北鴨梨的紙箱子。”今天張慶杰開設(shè)的一個建材超市,經(jīng)營面積在2萬平方米左右,但提到自己當(dāng)年只有不足半平方米的攤位,張慶杰依然興致勃勃,“這畢竟是我的第一個攤位,對于來源華夏酒報生意人來說,就好像一個沒有家的人,找到了一個遮風(fēng)擋雨的地方。”
這個鴨梨箱大小的地攤,卻是張慶杰事業(yè)真正起步的地方,一家、兩家……不久,他已經(jīng)在東門、人民橋等這些深圳繁華的小商品市場,擺了十多個地攤。那段時間,張慶杰奔波于南海、廣州、汕頭等地,四處進(jìn)貨。
張慶杰回憶說:“那時候,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的。去南海進(jìn)貨,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,困了在車上打個盹,車到后馬上進(jìn)貨。”來回奔波但利潤卻不大。“因為我的原則是薄利多銷,比如一塊布料只賺0.8元,一塊手表只賺5元錢。不要小看這幾塊錢,我的錢就是這樣一分分積累起來的。”
事實上,從賣水果到擺服裝地攤,再到今天開辦建材超市,十多年間,張慶杰大大小小從事了十多個行業(yè),生意越做越大。